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南锣鼓巷地图讲解(南锣鼓巷一条文旅项目里的商业小街、北京胡同里的文化遗存)

100人浏览   2024-12-02 08:08:14

南锣鼓巷和元大都城同期建成,呈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现在的平安大街,长787米,宽8米。元朝时期,以锣锅巷为轴线,东侧地区属昭回坊,西侧地区属靖恭坊。因为中间高,南北两头低,像老年人的驼背,所以称锣锅巷。明朝,南锣鼓巷属昭回靖恭坊,也叫南锣古巷。乾隆15年(1750年)属镶黄旗,绘制的《全城全图》改称为南锣鼓巷。清光绪末年至清宣统年间,锣鼓巷属内左三区。民国时期,锣鼓巷属内五区。“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改称辉煌街,后恢复原名。

图1是水准点石碑

南锣鼓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当时,这里是元大都的皇家祭祀区,负责祭祀天地、先祖和风云雨雪。明朝时,这里成为权贵的聚居之地,众多王公大臣在此修建府邸。其中最著名的是“南锣鼓巷八大家”,分别是尚、侯、孟、姚、洪、富、查、王八家。这些府邸建筑精美,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逐渐兴盛起来的南锣鼓巷,成为了集商业、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中心区域。许多名人居住在这里,一直是文化名人的聚集地。例如中国著名的大医学家徐世昌、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和郎静山等等。这些名人的居住和活动,为南锣鼓巷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气息。清朝时,南锣鼓巷逐渐发展成为“烟花柳巷”,成为京城著名的娱乐场所。

这里的青楼、茶馆、戏楼等场所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权贵富商。同时,南锣鼓巷也是革命志士的聚集地,许多著名的革命活动都在此发起。乾隆年间,南锣鼓巷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其两旁开设了大大小小的商铺,经营着各种商品,比如丝绸、布料、药材、字画、珠宝等,吸引了大量居民和游客前往逛街购物。民国时期,南锣鼓巷成为京城的文化中心,许多文化名人和艺术家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他们的作品和故事为南锣鼓巷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图2是石文化展示

如今,南锣鼓巷已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著名街区。政府对这里进行了保护性开发,修缮了众多古建筑,保留了传统的胡同风貌。同时,南锣鼓巷也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在此创作和生活。这里融合了传统和前卫的文化气息,充满了创意和艺术的元素。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北京传统小吃,如胡同豆腐脑、老北京炸酱面、炸酱肉等等;你也可以在这里买到各种有趣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手工皮具、小摆件、民间工艺品等等。另外,南锣鼓巷也是北京曲剧、评弹、相声、杂技等民间艺术的传承之地。

图3是万庆当铺旧址

于是,人们可以看到,南锣鼓巷的历史和人文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古建筑和胡同风貌,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了北京几百年的历史变迁,这里的一街一巷都诉说着老北京的故事。从清朝的烟花柳巷到民国的文化中心,南锣鼓巷一直都是京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4是主街上不怎么显眼的一处遗址

1990年,南锣鼓巷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2012年7月,南锣鼓巷联合工会成立。2013年10月4日,南锣鼓巷WiFi系统正式开通。2016年4月25日,南锣鼓巷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并取消国家AAA级景区资质 。同年10月到12月,南锣鼓巷主街进行封街改造。同年12月20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导则执行,重点恢复居住功能。2019年7月1日,南锣鼓巷不再允许停放车辆。2023年8月,据南锣鼓巷管委会和东城区交道口街道消息,南锣鼓巷从2023年8月29日开始进行街区业态提升,166家商户将全面取消从窗口售卖餐食的方式,羊肉串、面筋、酸奶一类的小吃售卖,将全部搬到室内。2022年3月,南锣鼓巷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图5是我自拍的驻足孟德成鼻烟壶小店门前

南锣鼓巷内,现存的著名的历史建筑,一是万庆当铺旧址。万庆当铺旧址位于蓑衣胡同1号,临南锣鼓巷一侧。万庆当铺是清末民初京城五大当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万庆当铺衰败关闭。2006年整修时,“万庆”二字重现天日。二是水准点石碑。水准点石位于南锣鼓巷与前圆恩寺胡同西口路北墙角,碑高1米,宽0.2米,汉白玉制成,一面镌刻“测北京水平”,另一面镌刻“都市政公所”。石碑是民国时期所立,标注的是老北京内城的最高点,海拔米 。三是石文化展示区。石文化展示区位于南锣鼓巷与菊儿胡同西口,旧时石碑、石墩、上马石下马石等均在此展出 。

6是我偶遇张飞锅盔店不免怀旧

南锣鼓巷更著名的历史建筑,是东西两面共有的16条胡同整齐排列,呈鱼骨状。这些胡同在元朝修建时,并没有什么名称,胡同的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有这16条胡同,俯瞰整个街区犹如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顺便说一下,1276年,在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原则建大都城,在状如棋盘的大都城内,只有29条胡同。总数29 ,这里就有16,足见珍稀。直到明成祖朱棣在这里建都,京城里的胡同才在有了街巷711条的同时有了胡同459条。后来,清朝在这里建都,将南城住的汉人迁到外城,促进了外城的发展,久而久之,就有了3200多条胡同。关于北京的胡同,可以说的话很多,这里不啰嗦了,有机会我会另外再说,再写。

图7是当天午后我们自拍的南锣鼓巷胡同里的街景

另外,就是主街上,还有一处洪承畴旧居遗址。

去的时候,我们祖孙三代一行四人,从南锣鼓巷北口鼓楼东大街方向走进。走不远,就到了东侧的“新京熹”午餐。“新京熹”是这胡同里一家很有规模的高档铜火锅涮肉店。落座后,迎面看到餐厅南墙上几乎满墙的一幅巨大广告,张扬的是“锡盟草饲180天羊羔肉”,上品,进嘴的感觉非常好!我给他们介绍说,这是我的好朋友著名大导演康洪雷家乡的产品!

“新京熹”出来,我们一路南巡,胡同两侧,除了少量胡同大院民宅,基本上都是商家的小门面店铺了。

这些店铺,吃、穿、用,文旅工艺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甚至让人目不暇给了。尤其是吃,老北京的零食名品,几乎布满了胡同一路。其中,“驴打滚”一样,就不知道摆满了多少家小店铺的橱窗和摊位。随便到了一家门口,我们走了进去,给在家没出来的遐秋和惠霞买了一盒往回带。

图8是我心里不是滋味儿拍下的为商业利益丢失了民族风味特色的捏面人手艺

让我惊讶的是,走着走着,在西侧的一家小铺子,看到招牌上出现了“锅盔”两个大字,顿时,少儿年代的记忆让我走了进去,他们也都跟着进了小铺。我给店主,还有孩子们说了,我在汉口前进二路济生小学读五、六年级的高小,还有民主一街跟前进四路交叉路口的武汉一中读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在路边小摊上买了锅盔当早点,边走边吃去上学。

当时,三分钱一个油炸面窝,五分钱一个锅盔,一角钱可以买一份糯米包油条,或者一碗蔡林记的热干面,一碗福庆和的糊汤粉,一块剁馍。不过,同学们都喜欢“锅盔”,大油桶改造成的炭火烤炉,生面的锅盔,贴在烤炉圆圆的内壁上,烤着烤着,那香喷喷的小葱味道和着略带咸味的薄薄的面饼,真的香气引人,十分可口。只是,眼前这家小店的锅盔,夹层里裹着一些雪里蕻之类的“馅儿”,反而不如光面的好吃了。自然,增值,这样的夹馅儿锅盔,卖到19.6元一个!子墨买了一个,我们都尝了尝。

图9是当天手机自拍的南锣鼓巷南口地标性的牌坊。

遇到几家工艺品的小店铺,孩子们还进去看了几眼。

走着走着,想起了家乡武昌的昙华林小镇。去年五月,还由家里我们曾门的外孙女,外孙和外孙媳以及他们的孙女,我下面的三位第三代和一位第五代,陪着,一起去走了一趟。那里也有很多名人故居,留下的是浓郁的近现代中国文化。可惜,眼下,商业开发过度了。眼前,这南锣鼓巷,似乎也有一种商业开发过度的倾向。比如,捏面人手艺变味儿就是一例。

【说明】

我将上文发微信朋友圈时,从网上借来了四张图片。四张图片里,图1是水准点石碑,图2是石文化展示,图3是万庆当铺旧址,图4是主街上不怎么显眼的一处遗址;图5是我自拍的驻足孟德成鼻烟壶小店门前,图6是我偶遇张飞锅盔店不免怀旧,图7是当天午后我们自拍的南锣鼓巷胡同里的街景,图8是我心里不是滋味儿拍下的为商业利益丢失了民族风味特色的捏面人手艺,图9是当天手机自拍的南锣鼓巷南口地标性的牌坊。

南锣鼓巷一游之二

胡同里的文化遗存

南锣鼓巷更著名的历史建筑,是东西两面共有的整齐排列、呈鱼骨状的16条胡同。这些胡同在元朝修建时,并没有什么名称,胡同的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有这16条胡同,俯瞰整个街区犹如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顺便说一下,1276年,在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原则建大都城,在状如棋盘的大都城内,只有29条胡同。总数29 ,这里就有16,足见珍稀。直到明成祖朱棣在这里建都,京城里的胡同才在有了街巷711条的同时有了胡同459条。后来,清朝在这里建都,将南城住的汉人迁到外城,促进了外城的发展,久而久之,就有了3200多条胡同。关于北京的胡同,可以说的话很多,这里不啰嗦了,有机会我会另外再说,再写。

说南锣鼓巷两侧这16条胡同,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南下洼子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这8条胡同,出西口,是地安门内大街。东边的8条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这八条胡同,出东口,是交道口南大街。

老北京人,包括我旅居京城六十八年在内,也算是一个了,其实都觉得两边的胡同更有历史文化价值。人们都知道,走进胡同,这里的古宅深巷曾经有过许多故事。

图1:蔡锷旧居

一、

北京有好几条以棉花命名的胡同,宣武区、西城区、东城区各有一条,东城区的棉花胡同小有名气,因为中央戏剧学院在这里,故以“东”加区分。东棉花胡同在南锣鼓巷地区东西十六条胡同中并不显眼,不过,里面藏着许多四合院,很多小院都是带点现代味儿的房子,虽无大的景点,却有着幽深宁静的小景致。其中,66号院很引人注目,大门口有两棵遮天避日的古槐,似乎印证着院子的古老和沧桑。这里曾经是蔡锷将军的旧居。

蔡锷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1911年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同年,武昌起义时,他在云南率军响应,之后便成为民国时的一方军阀。有野史记载,蔡锷与袁世凯早有关系,早在蔡锷当初赴日本留学时,袁世凯曾送其一千块大洋做留学费用。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同年南北议和,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蔡锷在致黎元洪的电报中全力支持袁世凯说,袁世凯“闳才伟略,实近代伟人……”。1913年,蔡锷受邀进京,袁世凯给予他极高的礼遇并重用他,袁、蔡二人处在相互关系的蜜月期。这一时期,蔡锷就住在棉花胡同66号。66号院是个两层进深的宅院,原是天津盐商何仲璟的私宅,传说何仲璟是袁世凯的老亲家,袁世凯把蔡锷安排在这里,足以看出袁对蔡的看重。

不过,两年后情况有了变化。1915年,袁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让蔡锷痛心之余,看出了他要称帝的野望。这时,袁世凯已经开始秘密监视蔡锷,蔡锷苦闷之余,开始流连花丛。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小凤仙。小凤仙原名朱筱凤,在上海被奶妈押给了胡姓艺人学艺,从此取艺名“小凤仙”。1913年,13岁的小凤仙住进北京城陕西巷云吉班,蔡锷就是在这里与小凤仙一见钟情。两人相识不久后便俨然像夫妻,成双成对地出入社交场合。为这事,蔡夫人和蔡锷大吵了几次。蔡夫人一气之下跑回了云南。实际上,这是蔡锷一家与小凤仙合演的一出戏,为的就是让当时被袁世凯监视的蔡锷能够安全离开北平。

这件事成为京城小报的热点新闻,袁世凯也放松了警惕。结果,蔡锷在小凤仙的帮助下,悄悄地安全地离开了京城,回到云南。这件事成为民国一次经典的“金蝉脱壳”。可惜,蔡锷虽然逃了出去,也讨袁宣了战,可最终不敌疾病,年仅34岁便早亡。北平政府曾在中山公园举行追悼会,会场上悬挂着小凤仙亲自书写的挽联:“不信周郎竟命短,早知李靖是英雄。”。可见一代风尘女子对蔡锷将军的真情切切。从此之后,小凤仙隐姓埋名,不事铅华,甘于贫穷寂寞,流落民间,后来,小凤仙死于沈阳,葬于皇姑区塔湾山林,陪葬的,只有蔡锷的一张照片……逝者已逝,这座院子里的故事已被人淡忘,只剩下这条古老的棉花胡同,还在继续为后人演绎着新的故事。

在东棉花胡同里,除蔡锷旧居外,还有一座清末将军凤山的宅子。这座宅子已经看不到当年奢华,但却留下一座老门楼,可以说是北京城雕刻最繁缛的砖雕拱门。凤山,汉军镶白旗,姓刘,举人出身,光绪年间,他为副都统,训练近畿陆军,当时号称满洲军界三杰之一,历任西安、荆州将军,后调广州将军。凤山调任广州不久,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的10月25日,在城南珠江边的天字码头,凤山正乘轿赴任广州城,在仓前街“成记洋货号”门口,被革命党人用三枚重磅炸弹刺杀。因为他是将军,一直在外,位于东棉花胡同的凤山宅,是他回京述职时的住所,残存的砖雕拱门和影壁,能看出此宅昔日的奢华。

图2:中央戏剧学院

二、

东棉花胡同39号,坐落着中央戏剧学院,这里曾是民国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建国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华北大学第三部及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几所学校合并为中央戏剧学院,并将校址选在这里。这里可以称得是艺术家的摇篮,当今娱乐圈很多知名影视歌明星,都出自这里。都说,走进中戏校园,或许与你邂逅的某位学生,就是以后的大明星,想想也兴奋吧!

我进这个院子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记忆。比如,去参加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部主任赵彤的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参加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李瑞英的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记得还是答辩委员会主席。再就是,应邀去参加学术研讨会。当时,相互交往的是他们学院的谭霈生教授和陆海波教授。

图3:婉容婚前故居

三、

在南锣鼓巷东西两翼搜寻,可以看到,十六条胡同里,共有二十多处挂牌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挂牌保护最多的,建筑水平最高、最有历史价值的四合院,当属帽儿胡同了。明朝时候,帽儿胡同被称为梓潼庙文昌宫,一直到清朝的时候才被改名为今天的“帽儿胡同”。这里是历代达官显贵居住之地。都说帽儿胡同有“三多”,即老宅旧居多,显赫名人多,传奇故事多,此话不假。

帽儿胡同全长585米,宽7米。帽儿胡西头连接的地安门外大街中轴线是北京的“龙脉”,它是北京幸存的25片胡同保护区中的一条非常著名的胡同,是当今北京城十大胡同之一。虽然经历了岁月的蚕食,但胡同依然保存着原来的风貌。帽儿胡同门牌号按单双号排序,路北是单号、路南是双号。因为王公贵族们的宅子,都喜欢坐北朝南建设,因此帽儿胡同北面单号房门的老宅旧居多。走进帽儿胡同西口不远,就是帽儿胡同45号院。

这里的原址是清朝的步兵统领衙门,俗称九门提督,其职能是执掌京师治安,并协理部分刑名。这里也曾经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保安部。解放后,改为中央实验话剧院,后在院子里盖起了职工宿舍楼,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一座塔楼,与周围的四合院显得极不协调。当年的提督衙门早已荡然无存,现在这里可以看到国家话剧院醒目的宿舍楼。

中国国家话剧院也于2011年搬迁到广安门外达官营新址了。也算有幸,在北京市文艺批评家协会的一些活动中,认识了他们《国话研究》的主编,戏剧影视和美术的两个博士学位拥有者颜榴,我有了一些观摩他们话剧比如《伏生》等的机会,并参加研讨会,为他们写文章;后来,在“华鼎奖”的终评委员会里,以及赴澳门颁奖的活动中,又结识了他们的大艺术家、导演、演员许文广,还有已故友人赵葆华的夫人,剧院导演刘抒娟,等等,也算我和他们的缘分了。

位于帽儿胡同西端的北京老字号餐饮北门刷肉,大名鼎鼎。来这里就餐的,都是喜欢涮肉这口的老北京的回头食客,人们途经这里,店里面都会坐满了顾客。

胡同里,看上去一个不起眼的院子37号院,名气最大,曾经是海内外人士都熟悉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的故居;相邻的35号院是婉容家的花园,两个院落合起来,被称为“婉容的娘家”。婉容祖先是达斡尔族,属满洲正白旗,为清朝屡建殊勋。曾祖父郭博勒长顺是战功卓著的将军。宅院就是郭博勒长顺建造的。父亲郭博勒荣源是内务府大臣,母亲是皇族格格,这里也叫过荣源府。郭博勒荣源是位开明人士,他主张女孩子应该和男孩子同样接受教育。婉容生于1906年11月,一度在天津就读于一所美国教会学校,学英语,弹钢琴,特别喜欢爵士音乐,容貌端庄秀美,清新脱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婉容大婚之前住在这儿,多达16个年头。这里也俗称娘娘府。1922年,溥仪大婚,就是从这条胡同里接走婉容的。可以说,对婉容而言,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她的大婚时刻以及在帽儿胡同居住的那些日子。在这座宅院里,婉容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当然,她自从嫁给溥仪就意味着悲情人生的开始,晚景十分凄凉,1946年病逝于吉林省延吉监狱,年仅42岁,只留下这所她早年居住的“娘娘府”供人纪念。故居在曾祖父郭布罗长顺所建时只是比较普通的住宅,婉容被册封为“皇后”以后,父亲荣源封为三等承恩公。

作为皇后潜邸,这处故居,被加以扩建。故居是由东西两路组成,其中西路为居住区,由四进院组成,东路为一小型私家园林,有三进院落,后院有假山、水池,东部是家祠,西路的正房是婉容的住所,东院的花厅如今也是按照原状保留。院内山石叠翠,一进院子仿佛走进了苏州的园林,末代皇后婉容出嫁前就在这座院子里生活。

帽儿胡同仅仅铭记了末代皇后婉容最风光的少女年华。当年,载涛贝勒负责总办宣统大婚典礼的一切事宜,议定大婚经费为100万两。为了筹措这笔浩大开支,清室上书,向民国政府追讨历年积欠的“优待费”,答复是“碍难照办”。无奈之际,继而向英国汇丰银行抵押借款,将41箱金银器皿、两大木桶瓷器玉器,用11辆汽车运往东交民巷英国汇丰银行。1922年12月1日零时左右,一行迎娶婉容的凤舆从紫禁城浩浩荡荡出宫,拉开了末代皇帝溥仪大婚盛大典礼的序幕。

从紫禁城到帽儿胡同的皇后宫邸,迎娶皇后婉容的队伍里,沿途有步军统领衙门马队、警察厅马队、保安马队、军乐两班,汽车、马车、洋车等难以数计,观者数万,最后是皇后所乘的22抬金顶凤辇及清室随从。这一天,作为历史见证,也是帽儿胡同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如今的婉容故居不对外开放。从外面看,虽然门脸不大,却丝毫掩饰不住它昔日的尊贵。在浓密的林荫道下,时尚的跑车和古老的三轮车交错行驶在红门灰墙间,隐隐中透着婉容故居的历史感。

图4:文煜“可园”

四、

帽儿胡同路北7号至15号院,原是一组大建筑群,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住宅内有一处花园,也被称为“可园”。文煜于光绪10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精心修筑了自己的这所住宅和里面的花园。可园是仿苏州拙政园、狮子林修建的大四合院。

“可园”落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南北长约97米,东西宽约26米,面积约4亩左右。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中心为沼池,后院中心为假山,各自独立,通过东部的长廊贯通。前后院各有一座正厅或正房位于正中位置,面南背北,并在西厢的位置上各有一座小厅,与东部的长廊相均衡。园虽小,但极可人意,故名“可园”。“可园”建筑均用灰色筒瓦,墙面以清水砖墙为主,未刷白粉,较为质朴。厅榭等均为红柱,长廊为绿柱。梁枋上作苏式彩画,但并未满铺,仅在箍头、枋心包袱位置加以装饰。全园存在着明显的中轴线和正厢观念,布局疏朗有致,建筑精巧大方,山石玲珑,水池曲折,且有多株珍贵的松、槐、桑等古树,整体至今保存尚好,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品。被专家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花园。

解放后,其中的9至11号院曾做过朝鲜驻华大使馆,后来又改做招待所和单位宿舍。

帽儿胡同达贝子府是乾隆三女儿和敬公主后人达赉贝子的故居。同样也是因为家族落败,卖掉了和敬公主府,迁居此地。

北京胡同游的三轮车师傅个个都是北京通,不用看“可园”门前悬挂的铭牌,他们早把“可园”的传说和故事讲得淋漓尽致。“可园”这里也曾经是冯国璋的故居,门牌号是帽儿胡同11号,也是文煜豪宅“可园”的一部分。冯国璋生于清咸丰八年十二月四日(1859),卒于民国八年(1919)。字华符,河北河间县人。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冯国璋担任直隶都督兼民政长,后任江苏督军,曾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6年10月经国会选举为中华民国副总统。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任中华民国代理大总统时,有着“北洋之狗”称号的冯国璋有钱,从文煜家后人买下了这里的两处宅子。1918年冯国璋下台后,就困居在帽儿胡同这所宅院里。1919年12月28日,因伤寒不治,冯国璋在帽儿胡同可园内去世。经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批准,为冯国璋举行了国葬,全国下半旗哀悼三天,在北京公祭了一个月。后来,冯国璋移灵至河北河间老家安葬。冯国璋死后,他的家人将宅子的一部分(今帽儿胡同13号)出租。现存的帽儿胡同11号院,原为原来住宅的主要部分,坐北朝南,共分五进院落。现大门一间,两旁有八字墙、上马石。冯国璋的后人里,还有一位名人,就是当下的演员冯巩。

帽儿胡同21号是文昌宫,现在的帽儿胡同小学所在地。文昌帝君是文昌星与梓潼帝君合而为一的文教之神。文昌本为古星官名,是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周、汉、晋以来,将文昌配于郊祀。梓潼帝君本为雷神,宋、元道士声称玉皇大帝命梓潼帝君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文昌星和梓潼帝君都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将两者合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故称文昌帝君。

帽儿胡同的文昌宫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清代嘉庆六年(1801)曾大修。文昌宫现有山门、钟鼓楼、魁光殿、桂香殿(祭文昌帝君)、御碑亭;还有关帝殿、财神殿、大悲殿,总计全庙大小殿堂楼屋89间。每年春秋二祭(春祭在二月三日,相传是日为文昌帝君生日),规模仪礼如关帝庙。文昌宫原来只有道士,后来以和尚为首,宫内和尚属佛教华严宗(贤首宗)。辛亥革命后,文昌宫停止祭祀活动。文昌宫址前半部现在是东城区帽儿胡同小学。《明御制护国文昌帝君庙旧碑》仍立院内,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紧靠南锣鼓巷的帽儿胡同2号,曾经是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秘密电台隐蔽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在刘仁领导下,向北平城内派遣人员,设立秘密电台,其中一部就设在帽儿胡同2号。负责帽儿胡同2号秘密电台的是地下党员赵振民。赵振民原来在冀中军分区工作,1943年被刘仁派到天津做地下工作,负责抄收延安新华社的明码电报。1946年7月被派往北平担任地下电台的报务员。1949年1月,国民党北平守军在东单广场修建了临时飞机场,解放军就从城外用炮火轰击。开始命中率低,地下电台及时将着弹点汇报给平津前线指挥部,炮兵据此修正弹道,终于用炮火封锁了飞机场。地下电台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故事,曾经在一部电影《地下尖兵》里再现。

另外,著名的文物专家和清史专家,被称为文物界“国宝”的朱家溍先生和帽儿胡同也有很深的不解之缘。朱家溍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第25世孙,当代著名学者、考古专家、清史专家、戏曲研究专家。其父朱文钧早年留学英伦,是故宫博物院创始人;而他本人被喻为“文物界的国宝”,在文物收藏与鉴定方面的造诣堪与民国四公子、收藏家张伯驹比肩。1922年至1929年,朱家溍在帽儿胡同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在帽儿胡同13、15号,35、37号和炒豆胡同71号院都住过,他对这些府邸都有过详细的描述。幼年他住在13号、15号院时,还亲眼看到过婉容家“后邸”的修缮、改建。

此外,还有不少名人也在这条胡同里住过。可以说,走进南锣鼓巷这片街区,有如走进了一部中国明清和近代的史记里,这些老北京的胡同里,有讲也讲不完的传奇故事。

图5:南锣鼓巷和16条胡同地图

五、

菊儿胡同3号、5号和7号是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3号是祠堂,5号是住宅,7号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往后,7号做过阿富汗大使馆。41号原为寺庙。据传,寺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不过,这些陈年往事,任何一本关于老北京的书和网站上都能找到他们的来龙去脉,现在的他们只是2000年之后的北京一道显眼的背景,这里就不再多提。

走到这里便是开始向东边的夜晚中心——三里屯一带开始进发了,算是一个过渡。也许,正是和那片繁华相邻又有着浓重的历史书似的味道,很多迷恋中国又还不甚深入北京生活的外国人,住进了菊儿胡同。

东侧的8条胡同里,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现代文学家茅盾即沈雁冰先生于1974年12月到1981年3月27日居住过的。主人逝世后,建成“茅盾故居”,1985年3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是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之一,现代作家。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民国十年(1921年)组织文学研究会,改革《小说月报》,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产生巨大影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文化活动。1949年后曾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先后创作《子夜》《蚀》《虹》《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著作,并撰写和翻译了大量文艺论著和外国作品,在中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茅盾先生这里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盾故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78平方米,分前后两进院落,共有大小房间22间,是民国时期建造的两进四合院。院落东南侧有倒座房,东一间、西三间。前院北房三间,东西各有一间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各有一间耳房。后院有五间北房带东耳房一间,一间西厢房,东有两间南房。建筑都是合瓦过垄脊屋面。1984年5月24日,茅盾故居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27日,茅盾故居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茅盾故居大门内侧的影壁上,镶嵌着邓颖超书写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底的大理石匾额。

走到后圆恩寺胡同西口时,我给孙女他们讲了自己和茅盾先生交往的往事。那是“文革”结束后,回到重新开办的学校,我重新做学问的起点,是为纪念1981年鲁迅诞辰100周年,撰写一部《鲁迅评传》。和四川人民出版社约定的责编,我北大中文系1956级同班校友秦川一起南下采访时,在杭州,听黄源先生说了有关“两个口号”论争的故事。原来,在“两个口号”之争中,针对周起应即周扬他们提出来的“国防文学”的口号,鲁迅也支持冯雪峰、胡风他们提出来“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引起了“两个口号”的激烈争论。

争论中,在浙江被当地军政当局迫害来到上海的文学青年徐懋庸给鲁迅写公开信表达不同意见,鲁迅几乎就是把徐懋庸一棍子打死的。远在日本的郭沫若,在朋友家写了一副对联说了双方的是非,那对联是:“茅盾向周起应请求自由未免呼吁失门鲁迅将徐懋庸格杀勿论弄得怨声载道”。对联提到了茅盾,我便决定拜访茅盾先生求证。打听好了住址,找到了地方,我先向传达室办事人员亮明了身份,说明了来意,很快,就被引进了这个两进院子的后院正房,茅盾先生的书房。茅盾先生知道了来意,很高兴讲述了那段往事,肯定了郭沫若写对联是真实的。兴之所至,他还讲了不少鲁迅生前的故事。知道我准备写一部大部头的《鲁迅评传》,茅盾先生时分爽快地答应了为我题写书名。

1979年1月我写成《鲁迅评传》初稿1150千字,由学校教材科印刷厂帮我油印装订成8开大本五大册,分送学术界和出版社三十余人审阅以便征求修改意见。我知道,这时候,茅盾先生两眼视力已经很差,没法看我征求意见本了,我还是送去了一套。去的时候,茅盾先生午休还没醒,我就留在传达室了。后来,如约,我去先生那里取回了他题写的书名。先生告诉我说,这很可能是他最后为别人题字了。后来证实,果然如此。

可惜,那时候,我们的图书印制技术还比较落后,必须将原件交给出版社。不幸,这原件后来没有还给我。等再索要,他们找不着了。1981年春,为准备向全国纪念鲁迅百年诞辰大会提交纪念论文,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沙汀、副所长陈荒煤在他们所里开了一个座谈会,我在会上说了这件事,讲明白了,我到茅盾先生家求证这副对联的真实性,茅盾先生绝对证实了,肯定了这桩了往事。正说着,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姐突然来到我身边,满眼热泪,抓住我的双手说:“谢谢。谢谢您,终于做了一个公正的评判了!”一旁站过来的荒煤副所长给我介绍说:“这位大姐是徐懋庸同志的夫人。”

图6:茅盾故居

六、

后圆恩寺胡同7号,旧称“恩园”,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大型四合院。这里曾经是蒋介石行辕。1945年—1949年间,这里作为蒋介石在北平的行辕,有过两次较为重大的政治军事活动。一次是,1945年12月,为争取抗战胜利的舆论优势,蒋介石以“抗战领袖”的身份来到北京慰问“北方同胞”,以便夺取胜利果实。一次是,1948年9月,蒋介石在此召集傅作义、卫立煌等人部署应对“辽沈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华北局曾设立在蒋介石行辕,五、六十年代先后为南斯拉夫驻华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址。

蒋介石行辕本是清代庆亲王奕劻次子载旉的府邸。宅院分中、西、东三路,中路是一座西洋式洋楼,楼前有一水池,池有喷泉,假山堆叠,还有从圆明园移来的刻石相点缀。池子东南方向还有一座西式圆亭。西路是一座二进四合院,东路庭院开阔,花厅敞轩俱全、凉亭游廊优美,十分精致。载旉是京城有名的纨绔子弟,且善于聚财,传说这座府第是他为名妓“小红宝”特意兴建的,后来因为赌博输给了他人,不久又被转卖,成为一家法国企业的办事机构。

再说雨儿胡同。长约343米、宽5米的雨儿胡同,明代属靖恭坊,称“雨笼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始称“雨儿胡同”,民国沿用这个地名。后来几度改名,“文革”中还一度改称“辉煌街三条”,1979年又改回“雨儿胡同”。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东不压桥胡同,南邻衰衣胡同,北靠帽儿胡同。清代八旗值年旗衙门曾位于胡同北侧。

图7:蒋介石行辕旧址;

七、

雨儿胡同的13号院是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故居。齐白石(1864—1957年),湖南省湘潭县人,十四岁做木工,二十五岁学画,五十七岁改变画风,终成一代大师。他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人、寄萍老人等。中国画大师,中国近代美术文化史上杰出的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擅长诗、书、画、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于1953年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又荣获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从1919年第一次来北京,到1957年去逝,先后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北半截胡同、法源寺、前门外西河沿排字胡同、陶然亭附近的龙泉寺、石镫庵、三道栅栏、高岔拉(后改称高华里)1号、跨车胡同15号(今13号)等十几个地方住过。

齐白石是在1926年购置并迁入跨车胡同13号的。到1935年,为了安全,齐白石将家中北屋前面的走廊用铁丝装成栅栏,称为“铁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沦陷,齐白石闭门居家,并在大门上贴出:“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1953年,齐白石把铁屋命名为“白石画屋”,用黑地烫金的篆书做成一个匾额,挂在堂前。随后,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文化部把雨儿胡同13号这部分买下作为画家齐白石的居所。原来的雨儿胡同13号和11号与15号是一个整体,都是清买办兼北海公园董事长董叔平的住所,也叫“董家大院”。再往前追溯,这座宅子的第一任主人是清太宗的第四子爱新觉罗·叶布舒。

这是一座明朝晚期的建筑,位于雨儿胡同中段北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院内有北房3间,两侧各带耳房3间;有东、西厢房各3间;有南房3间,两侧原来也应该各带耳房3间。在雨儿胡同,美协曾给齐白石先生配备了一名秘书和一位护士,以及一位厨师。齐白石傍晚会在护士的搀扶下在庭院的座椅上小憩一会儿,听听门房唱戏。他在这里居住了一年左右,就又搬回自己的故居跨车胡同15号。后来雨儿胡同13号院改为齐白石纪念馆,又被辟为北京画院,现在仍是北京画院的用地。

除了著名画家齐白石外,粟裕大将、罗荣桓元帅也都曾在雨儿胡同居住过,雨儿胡同的31号是罗荣桓元帅的故居,雨儿胡同33号是粟裕大将的故居 。

图8:齐白石旧居图

八、

秦老胡同35号的绮园,被老百姓称作“皇后的姥姥家”,有关它的传闻一直没有停止,不断引起人们的遐想。这座宅邸早先并不是一个宅院,而是私家花园的一部分。据说,晚清咸丰、同治时期,这是总管内务府大臣明善宅邸的花园部分,俗称索家花园。明善是满洲镶黄旗察哈拉氏,汉姓索。儿子是文锡,孙子是增崇,这爷仨在同治、光绪、宣统三朝都当过总管内务府大臣,人们常称他们为明索、文索、增索。自清朝以来祖孙三代都任内务府总管大臣的只此一家,是名副其实的“内务府世家”。这索家花园的主人索家,在清末民初是京城有名的富豪,与当时的那姓、王姓、杨姓并称为京城的四大豪门。

俗称京城“东富西贵”,索家就很好地诠释了“东富”。根据《东城志书》记载:索家花园位于秦老胡同35号,东邻交道口南大街,西近南锣鼓巷,南依北兵马司胡同,北靠前圆恩寺胡同。索家原来在秦老胡同中部有一所房子,后来经过几次扩建后,渐渐从秦老胡同中部扩展到胡同西口路北。到了明善的孙子增崇的时候,因为增崇的儿媳妇是清朝末代皇后婉容的姨母,所以,民间便流传着秦老胡同35号院为“皇后的姥姥家”的说法。35号院在索家宅邸西部群组建筑的最西端,是宅邸的庭院部分,也是共用部分,还被称为“绮园”。如今园内假山上还刻有“绮园”二字!值得一提的是,园内除了有假山、水池、桥、亭等建筑外,还有一处江南园林中建筑——船形敞轩。这敞轩的底部好像一艘大船,船体上是木结构敝轩,造型非常独特,与其他花园大不相同。

其实,按照明善最初对宅邸建设的设想,秦老胡同西端路北是作为居住和日常生活用的,路南修建一座花园。花园的位置在现在的秦老胡同20号涵珍园饭店和西边的22号、甲22号一带。只是,建园伊始,先要在规划场地的西侧打井,谁料井没打成却打出了累累白骨。原来,秦老胡同南侧的北兵马司胡同,传说是明代魏忠贤所设锦衣卫的主要据点,不仅是羁押、审讯,更是处决犯人的场所。明善认为,在这里建造花园太不吉利了,所以就终止了建园计划,并在打井的地方造了一座山,还在山上建了一座亭子,用以镇邪。

9:荣禄府花园。

九、

还有南锣鼓巷南口右手的第一条胡同炒豆胡同。

青年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在北京大学李大钊当馆长的图书馆做职员时,就租住在这条胡同的民房院里。从这里去鼓楼附近豆腐池胡同北大图书馆上班不远。

炒豆胡同里还有一处僧格林沁的王府。

我们现在张望僧王府府门门内,目及处不见通常王府金钉大门,只见两座三尺有余汉白玉抱鼓雕花石墩。所谓石墩,是卧于王府内四合院垂花门下或垂花门内屏风下,支撑担梁立柱的基座——滚墩石。滚墩石卧于府门,大不合王府规制。有人猜测,因民国时期王府卖于民间,解放后,这里变成杂院,是居民自建小屋,觉得有妨碍,搬移至府门门道里闲置的。好在精美的滚墩石保存尚好,但愿有朝一日僧王府重修,两座滚墩石再为垂花门或垂花门屏风撑起担梁立柱,再显雕花凿穴之往昔汉白玉滚墩石绰约风姿。

僧王府第一代主人僧格林沁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六代孙。王府约建于道光帝间,整座王府面积约三万余平米。现王府保护范围约三千平米。僧格林沁虽然是蒙古贵族后裔,但他和先祖辉煌相距约六百年,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已经贫困了,幼年僧格林沁曾给他人牧羊。十五岁时,他际遇大变。那时候,僧格林沁出生地的科尔沁左后旗旗主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娶嘉庆帝三女庄敬和硕公主为妻,没有儿子,为了延续王爷血脉,朝廷准他在本族择嗣继承王爵,僧格林沁是王爷的族侄,便入选为候选人。道光五年(1825年),十六位候选者往北京,由道光帝亲自选择王嗣。

庄敬和硕公主是道光帝皇姐,如果被选择为王爷嗣,就是他的嫡子,也就是道光帝的甥男,瞬时就变成了皇亲了!传说,择嗣头一天,皇太后给嘉庆帝说了一个梦:太后漫步宫门外,忽东南风起,霎时黑云压城,恰巧东北方一道明亮照射黑云,黑云就退了。太后寻找这明亮的来处,走着走着,一颗玉石绵羊落前,就惊醒了。道光皇帝召见钦天监解梦。钦天监上奏:梦吉。东南贼起,东北帅出,保国安宁。此帅生肖羊,乃天命纵其保京师无恙。第二天,道光帝坐殿选嗣,察问十五人后,命僧格林沁进殿,拜倒行礼了,准他抬头。

皇帝看他面目端方,仪表上佳,用汉语问他年庚、读书,僧格林沁坦然以汉语上奏。见他十五岁,生肖羊,读书两载,通满、汉语。道光皇帝大喜,下旨:择僧格林沁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霎时间,僧格林沁由牧羊娃化为郡王继承人和道光皇帝甥男。从僧格林沁成为郡王嗣之后看,正如钦天监所奏,其乃天命所纵,保京师无恙。僧格林沁历道光、咸丰、光绪三朝,皇帝和慈禧太后都对他格外恩宠,《清史稿》就说,他“出入禁闱,最被恩眷”。

僧格林沁成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后,即承袭科尔沁左后旗最高行政官“札萨克”和郡王爵位。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因剿灭太平军北伐军加封亲王,世袭罔替。按照《钦定大清会典》的规制,郡王府正殿内“梁栋绘金采花卉、四爪云蟒。”府门金钉纵九横五。亲王府正殿门柱,均红青油饰。每门金钉纵九横五。梁栋贴金,绘五爪云龙文。由此可见,僧格林沁王府最初在正殿梁栋之上绘有四爪金龙,民间也称为四爪云蟒。僧格林沁晋封亲王后,其府内正殿梁柱之上改绘五爪金龙,府门金钉纵九横七。因此亲王府可称为五爪金龙府,五爪金龙府主人之金贵程度,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

僧格林沁继郡王爵后,即开始了为大清朝出生入死的人生历程。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太平天国大军进逼江宁(今南京),二月陷江宁,改天京,定都。八月,天官丞相林凤祥率太平天国北伐第一军入直隶,逼天津,京师大震。惠亲王旻愉与僧格林沁合兵御战,林凤祥不利,准备南返。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率蒙古与东三省马队,大破林凤祥于河北东光,林凤祥战死。二月,太平天国北伐第二军守山东冯官屯,僧格林沁决黄河水灌漫,太平天国靖王李开芳出降,送北京,被磔死。僧格林沁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被诏封亲王,世袭罔替。

咸丰九年(1859年)5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舰队进入大沽,僧格林沁指挥大沽炮台轰击英舰,击毁英舰四艘,击伤六艘,英军死伤1200余人,清军伤亡32人,朝廷振奋。7月,英法联军陷大沽炮台,僧格林沁退到北京通州张家湾至八里桥一带,因武器、战法落后,虽一万七千人对英法联军四千人,还是惨败。咸丰帝逃到热河,京师失守,英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割去僧格林沁的王爵。咸丰三年(1853年),皖、苏、鲁、豫四省兴起反清农民武装——捻军。

到同治元年(1862年),捻军势头更炽,慈禧太后启用僧格林沁,恢复他亲王爵位,以钦差大臣身份统山东、河南两省军务,专击捻军,此后四年间,多次击败捻军,捷报频传。

然而,到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战死沙场。其死,史上两说,这里就不提它了。当年,慈禧太后听说僧格林沁阵亡,痛哭说:“毁我长城”“亡我大清”。慈禧太后这样说,应该是,僧格林沁乃朝内唯一有帅才的满蒙将领,他死了,大清只可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