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破窗效应什么意思(从破窗效应看人性的缺点)

100人浏览   2024-11-17 08:40:15

心理学有破窗效应的说法,说的是任何可见的混乱、忽视与犯罪的迹象,例如破窗、破坏公物、乞丐、酒鬼等,可能会鼓励一个地区的人进一步犯罪和反社会行为。破窗效应体现了人性的缺点,倘若人类能够反观自身,改正某些缺点,严格约束自己,就可以避免破窗效应的产生,也可以逐渐完善自身,有所作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他把车牌摘掉,打开了汽车的引擎盖,布朗克斯区的汽车在“废弃”后10分钟内,就遭到了破坏。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人们路过、开车经过它,看着它,整整一个星期,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它“下手”。并且在下雨时,一位路人还把引擎盖放下来,以免引擎被弄湿,后来,津巴多将车移动到斯坦福校园内,并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过路的行人立刻加入到车辆的破坏中,仅仅过了几个小时,汽车就被翻了个底朝天,彻底被毁坏了。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人性就是这样的,看到被破坏的物体没有及时修复,就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甚至认为破坏是无罪的,不会被追究责任,谁都可以破坏。毕竟,破坏比建设要简单得多。破坏一栋大楼,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定点爆破,就可以让大楼轰然倒塌,而建设一座大楼就要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对于管理者来说,要避免破窗效应的危害。看到集体中的物品遭到损害的时候要及时修复,避免被再次损坏。相信破窗效应的心理学家似乎只是顺应人性的发展,看到人性中随便和丑陋的一面,却无意改变人性。人生有诸多的缺点,俗话说“人无完人”,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缺点,只不过人们把这种缺点巧妙地隐藏了,表现出来的大多是优点,要让人们看到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而不会把丑陋的一面暴露给别人。就像孔雀开屏,只会给游人看到前面的开屏,却不会让人们看到漂亮羽毛屏后面的屁眼。

如果把破窗效应引入到人性的改造方面来,人们就要学会反省,就像孔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一定非得反思三个方面,也可以反思其他的方面,找到自己的缺点,努力去改正。人不能只是投机取巧,不能只是超近道,也不能只是随性而为,因为社会规则摆在那里,法律制度摆在哪里,道德以及风俗习惯摆在那里,需要人们遵守。人们受到社会规则的驯化,受到法律的约束,受到道德以及风俗习惯的熏陶,就会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在适应的过程中,人性里面仍然有投机的因素存在,有懒惰的因素存在,有随便的因素存在,甚至变得比较邪恶,总是以恶意来揣摩别人。这个时候人们就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缺点,反思社会体制的缺点,反思法律的漏洞,反思道德以及风俗习惯的虚伪属性,进而从更深层次看到人性的丑陋和光辉。

倘若人有随地吐痰的习惯,那么人就要认真反思,改掉这个习惯,不然这样一个习惯会逐渐扩展,就像破窗效应一样,大楼里有一扇窗户破了,如果不及时修补,整个大楼的窗户就都被损坏了。人出现了缺点,就要赶快改正,不改正,这样的缺点就会漫漶开来,演变为其他诸多的缺点。倘若随地吐痰的习惯不改,那么这个人就很有可能会随地大小便,在公共场合吸烟,还有可能酗酒闹事。因为他无所顾忌,自己不会反思,光靠制度以及法律和道德来约束,却往往显得苍白无力。随地吐痰不是犯罪,只是习惯不好,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但并没有强制约束能力。倘若这个人不会反思,那么这样的习惯就改不了,甚至会引发自身的破窗效应,发展出诸多的坏习惯,再想改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倘若男人或女人在婚前有同居现象,而且大多好色,那么就要实现自我反思,要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然结婚之后就很容易婚内出轨,甚至为此而闹得沸沸扬扬,有损自己的声誉。而一旦一个人被视为风流,被视为乱搞男女关系,别人就会有意地疏远他,甚至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来。但社会在发展,人们似乎有了更多的包容之心,对待婚前同居的人以及婚内出轨的人不再那么苛刻了。这种观念似乎是资本灌输的结果,也是权力系统默许的结果。人还有其他的毛病,有小偷小摸的习惯,要私下议论别人的坏习惯,还有称王称霸的坏习惯等等。倘若不及时发现就会逐渐扩大,进而惹出祸端,需要经常反思,及时纠正,才可以获得道德的完善,真的有所作为。可以这样说,把破窗效应应用于改善人性,而且是自我改善,那么能够改善的人就一定做出了巨大努力,痛下决心,成了一个超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