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天荒”:破的是什么“荒”?
天荒,本指浑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比如盘古开天地,这里的天荒是指荒凉而落后的地区。
“破天荒”,则指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
“破天荒”一词的由来,是源自一个与科举考试有关的典故。
科举制度是逐级选拔,每当朝廷要招考进士时,都由地方派人负责解送本地区成绩最好的人入京赴试。
唐朝年间,荆南地区每次派人(岁解举人)参加京城会试,结果都很惨,五十年来竟没有一个考中进士的。
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遣送的考生称做“天荒解”,弄得每次负责解送考生进京应试的荆南地方官在同僚面前特没面子。
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有个叫刘蜕考生才打破了荆南地区“零录取率”的尴尬。
刘蜕虽然出身寒微,但是才智过人,“为文奇诡岸杰,自成一家”,为荆南不可多得的才子。
大中四年之试,刘蜕果然不负众望,一举考中进士,总算破了荆南多年久试不中的“天荒”。
当时,正值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得知这一喜讯后,觉得刘蜕给荆南人民争光了,特赠给刘蜕“破天荒”钱七十万。
但是,生性耿直的刘蜕,并不原接受崔大人的赏赐。他给出的理由是:“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刘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荆南地区五十多年来一直没有读书人中进士,都是因为人为因素;荆南离京城千里外而已,怎么能称为“天荒”?
荆南并非文化荒漠,这些年之所以科场失利,是官府为政为教举措不力所至,拿这样的奖励,他心不甘。
刘蜕就是这样一个有骨气的文人,步入仕途后,也不改直言敢谏之风。中进士后,刘蜕留京任职,后来官至左拾遗。
所谓拾遗,字面上的意义就是捡起遗漏的东西,用以为官职,其职责就是皇帝与朝臣提意见,匡正他们的过失,为谏官一类。
封建时代的谏诤之官,有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司谏之类,与现代的监察相类。
唐武则天垂拱元年,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
刘蜕的左拾遗,为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白居易,都曾任过左拾遗。
一个从八品的左拾遗, 人微言轻, 在朝中就是个摆设,安安静静地,可以过个太平日子。
但是,刘蜕却并不“安生”,不平则鸣,处处以家国为任。咸通四年(863年),朝中重臣、淮南节度使令狐绹之子令狐滈恃权纳货、为非作歹,身为谏官的刘蜕实在看不下去,就联手起居郎张云弹劾令狐滈。
要知道,令狐家族在唐代也是声名显赫之家。令狐绹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唐朝宰相,太尉令狐楚。
大中四年(850年),亦即刘蜕中进士那年,令狐绹本人就被起用为宰相。唐懿宗即位,令狐绹又出京外任,历任四镇节度使。
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大中十三年(859年)进士及第,晚刘蜕9年。令狐滈及第后,初为长安尉、集贤校理。
咸通二年,令狐滈迁右拾遗、史馆修撰,成为刘蜕的同事。
由于令狐家累世为官,父祖辈权倾天下,令狐滈背有依仗,所以骄纵不法,受贿卖官,人称“白衣宰相”。
刘蜕等人不畏权贵,直接上疏唐懿宗,弹劾令狐滈“居家无子弟之法,布衣行卿相之权”。
虽然有理有据,但是,皇帝给出的处理却令人心寒。
皇帝给出的处理结果是,刘、张二人被双双赶出京城,刘蜕被贬为华阴令,张云被贬为兴元少尹。
那位惯行不法的令狐滈,皇帝只是将他挪了个地方,改任詹事府司直,继续逍遥。
刘蜕早就知道,挑令狐家的毛病,最终遭殃的将是自己。他虽有“破天荒”之力,却也难以撼动盘根错结的腐败官场。
这就是江河日下的晚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