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字面意思—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寓言故事
唐玄宗在位时,李林甫任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品德败坏。他嫉贤妒能,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讨好卖乖的本领。他竭力奉承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爱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两面三刀,暗中害人。
有一次,他装作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信以为真,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李适之大为不满,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一直做了十九年的宰相。 宋朝司马光评价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后演化为“口蜜腹剑”。
“巧言令色,鲜矣仁”,用今天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能说会道的没几个好人。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遇遇到这样一群人,好听的话挂在嘴边,脸上更是一片和颜悦色,时时刻刻都对你保持着良好的态度,对于这种人我们要留神。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仁爱之心很少。孔子用他的睿智告诉我们,不要被花言所巧语所蒙骗。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爱,不要看他的语言怎么样,或者说看他的态度怎么样,要看他的所作所为。综合去评价这个人,这才是我们一个正确的态度。
仁德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精神。表面的木讷和善谈,不足以说明这个人是否具有仁德,一个怀有仁者之心的人,必定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所以一个人话很多绝对不是一件什么好事。你会发现很多高手级人物他们都是话语很少的。但是做事很到位。
曾国藩曾经也讲过,他特别喜欢那种拙一点,笨一点的人。因为一个人话太多。你会发现他做事的经历和时间就会很少。所以我们日常中要说到做到,甚至可以说我们先做后说,而不要夸下海口。
封神榜里面有一个人物叫申公豹。感觉他在整个电视剧里面话是最多的,他总是这边捣鼓一下,那边捣鼓一下,你会发现这种人他把大多的精力都弄在了搬弄是非之上,也可以说那些歪门邪道之上。他那会有什么“仁”。
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最讲究的是真诚。俗话说相由心生,如果内心纯洁无瑕,表情一定是坦诚真诚的,我们可以看孩童的那些表情,天真和灿烂。
孔子喜欢内向的人,他说过“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内向性格的人其实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优势。也有我们不曾看到的可爱。话不多,但掷地有声,情不露,但深沉长久。处理工作时他们专注冷静,和他们相处时,他们会认真倾听你所说的每一句话,给你一种专属的感觉。
凡是嘴巴甜的人,其实我们都很害怕的。孔子讲的很清楚,礼貌太周到的人,礼多必诈。你要特别提高警觉。古人很善于察言观色。这个经验其实至今仍然有效。这句话既可以修己自观, 也可以持之照物。如果我们身边有人突然对自己很热情,说着漂亮恭维的话,我们应该要保持清醒。从人性角度来讲,人都喜欢被追捧的。但我们自己要知道“巧言令色,鲜矣仁”。其实孔夫子的这句话另一个方面是要告诉我们自己,做人为人要真诚。我们为人处事要多关注自己的内心。要从心底真诚善意,真诚,善意,当我们真心认可一个人,我们也需要巧言令色,要不吝赞美,要有随喜之心。能说会道的人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每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会为自己想一万个理由来开脱自己。
所以自从开始学习古文,论语,国学内容,越来越觉得古人的话真的是意义深长,并且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