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地名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夏商周王朝。历史文化十分悠久,但却因战乱频繁,所以,导致沽源的地名曾出现过断档。原来,作为自古以来的边塞之地,沽源经常处于一种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犬牙交错,轮流统治的状态,进而出现了地名的多次变更。
第一次改名叫鬼方。原因是到了夏商周后期,沽源属于鬼方管辖。鬼方是夏商周后期当时居住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伴随着其势力的成长,逐渐占领了沽源一带。而这在《汲冢周书》《易经》《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 殷本纪》《小盂鼎》等书中都有明确记载。
第二次改名叫戎狄。戎狄是古代华夏族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等到了后来,他们的势力又开始逐渐增长,于是,很快便又干掉了鬼方人,占领了沽源。
第三次改名叫东胡。东胡是春秋后期及战国时期,在我国北方出现的一个少数民族。但是,正所谓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这个少数民族后来同样逐渐强大了起来,于是,他们就出兵将戎狄人击败,占领了沽源。
沽源在辽代是沽源古代历史上较为辉煌的时期。公元904年九月,沽源逐渐成为了契丹人的游牧区。接着,公元909年,辽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又在今天的沽源小河子一带设立了羊城,并修建了一个特别大的贸易市场。
公元929年6月,当辽太宗耶律德光偶然来到凉陉(沽源一带)后,便爱上了沽源。于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住在了沽源。此后,在他的影响下,就连萧太后也开始年年在沽源避暑狩猎,并专门建造了一座避暑凉殿(包括梳妆楼)。而此殿也正如《辽史-地理志》中记载所记载的那样:“炭山,又谓陉头,有凉殿,承天皇后(萧太后封号)纳凉于此。山东北三十里有新凉殿,景宗纳凉于此,唯松棚数茎而已”。
从1166年开始,金世宗完颜雏每年都到这里游幸避暑,1168年他把这条川更名为金莲花滩,不久简称金莲川。1200年前后,在此北数公里的水泉淖附近建避暑宫殿——景明宫,同时在其北面建造城池,修筑长城。从此,这一带又成了金代诸皇帝的避暑狩猎的必至之地。
1251年,蒙古大汗派皇弟忽必烈总治漠南,在此北数公里的小宏城设幕府,即“金莲川幕府”,总管漠南军国庶事。1260年3月。忽必烈当上皇帝之后,这里是元上都的腹地,是大都(北京)至上都(蓝旗)巡幸的必经之路。
每年农历四月,元朝皇帝从大都出发,经沽源县偏岭(段木梁)过牛群头驿(石头城遗址),宿白海行宫(小宏城遗址),经昔宝赤驿站(马神庙遗址)到达上都。每到白海行宫时都要举行狩猎、等活动款待随从大臣。
1280年8月将幕府扩建成察汗淖儿行宫,号西凉亭。其声望仅次于开平府(现蓝旗)的东凉亭,1281年夏,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上都拜谒忽必烈,经过这里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游记中写道:“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名为察罕脑儿,大汗在这里建造一座宏伟的行宫,常常喜欢驻跸于此,由于城市的周围有许多湖泊和河流环绕,因而是各种天鹅群集的地方。这里还有一片美丽的草原,成群的鹤、雉、鹧鸪和各种飞禽飞来这里栖息,平原上可猎的禽兽非常丰富,大汗用白隼和鹰围猎……这座城市附近有一道山谷,大群的鹧鸪、鹌鹑经常飞到这一带游息……”。